张书敏的“机电密码本”
——记冀中能源股份有限公司优秀共产党员、葛泉矿综预队张书敏
在冀中能源股份有限公司葛泉矿幽深的巷道里,综预队机电工张书敏的工具包总比旁人更沉几分。那本磨破了边角的笔记本,如同他的“机电密码本”,密密麻麻记载着井下机电设备的每一次“心跳”与“阵痛”。十九年矿灯照耀下,这本笔记已从青涩的见习记录,淬炼成解决矿井机电疑难杂症的“活字典”。
灯光下的“破壁人”
“搞机电,光会拧螺丝不行,得懂设备的心跳。”张书敏的机电生涯始于对原理的痴迷。一次夜班,工作面机组电控系统突然瘫痪,整个采面陷入死寂。刚升井的他闻讯立刻折返,矿灯穿透煤尘,紧紧追随着技术人员检修的每一个动作。故障排除后,别人倒头酣睡,他却摊开图纸与说明书,在灯下反复勾画,硬是将处理步骤与理论原理熔铸成自己的技术血脉。
这本随身笔记,见证了他从机电“生手”到“首席专家”的蜕变。1751工作面初采时,运输巷电缆如乱麻纠缠。张书敏对照笔记中积累的案例,伏在硐室铁板上重新设计供电系统图。开关定位、线路走向、标识管理……当崭新的电力网络在巷道中有序延展,设备故障率骤降,检修效率倍增——图纸上冷静的线条,在千米巷道里化作奔腾不竭的电流。
冰与火的忠诚刻度
春节的爆竹声里,医院病房的灯光苍白。女儿因肺炎住院,张书敏正彻夜陪护,井下急电却骤然响起:机电故障威胁复产。妻子看着他攥紧又松开的拳头,只轻声说:“矿上需要,就去吧。”
寒夜中疾驰三十公里,他扑向故障点。冰冷硐室里,扳手在他冻僵的手中翻飞,线路图在脑中急速检索。两小时后设备重启的轰鸣,是献给矿井的特殊“新年钟声”。区队领导提出补偿工时,他摆手拒绝:“党员就该这时候顶上去。”那夜的父爱,最终化作了井下设备平稳运转的节奏。
巧思点燃效率之光
在张书敏眼中,创新从来不是高阁里的玄学。面对井下开关接线效率低、废线多的问题,他翻遍笔记中的参数,测量上千个线头,最终提炼出《井下电器开关接线长度速查表》。一张薄纸贴在配电点,让每次接线平均省下两分钟——全矿推广后,时间如金沙般从指缝汇成江河。
回收巷道散落的电缆曾是矿工们的苦役。张书敏观察数日,利用废料敲打出可移动电缆回收车。当沉重的缆盘在自制轨道上轻快滑动,工友们笑着称它“书敏号”。这项小发明不仅解放了矿工的腰背,更让每米电缆的寿命得以延续。
薪火映照煤巷深处
“张师傅的笔记,就是咱机电工的‘九阴真经’。”青年技工小陈打趣道。张书敏主动开放自己的“技术宝库”,在车间开起“机电夜校”。他对照笔记讲解故障案例,在设备前手把手传授检修诀窍。当看到徒弟们独立处理完复杂故障后自信的笑容,他觉得那些不眠之夜的钻研都有了回响。
在他带动下,综预队掀起“技术比武”热潮。他参与修订的《机电设备分段承包责任制》,让每台设备有了“监护人”;完善的维护流程,使机电事故率断崖式下降。荣誉墙上,“机电首席专家”的奖牌连续三年闪耀,但比奖牌更亮的是作业现场渐次点亮的矿灯——那是技术星火正在煤巷深处燎原。
张书敏的笔记本仍在增厚。每一页新添的电路图与故障代码,都是党员初心在钢铁与电流间的铭刻。当矿工们说“有书敏在,机电就稳了”,他们赞美的不仅是一位巧匠,更是那本在煤尘中淬炼出光亮的、永不卷刃的“机电密码本”。
(岳长晖)